中美贸易关系最新走势:中美双方就贸易问题展开新一轮谈判
中美贸易关系近期趋于缓和,中美两国恢复正常,全球经济也开始回暖,原油价格也有所反弹,原油需求将逐渐恢复,对国内有色金属是直接的利好,有色金属后期走势依旧比较坚挺。从基本面上看,原油走势偏强,对于有色金属是利好。
宏观面利好中美贸易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经济下行的担忧,而有色金属消费表现疲软。工业方面,在经历了年初的宏观经济下滑之后,企业信心开始回暖,并且逐步步入复苏通道,近期生产指数和销售指数均出现小幅上扬。
经济下行压力中,贸易摩擦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短期内不会消失。这个对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,因为经济增长受到严重的冲击,整个国家都面临着降税、基建、房地产等经济调控政策的压力。
供给方面,由于铜矿供应紧张,冶炼企业为了保证生产,纷纷停产检修,据统计,1—3月份全国电解铜产量同比减少了15万吨,同比降幅为4.4%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电解铜产能的不断扩张,导致精炼铜产量明显增长,铜精矿长时间维持紧平衡的局面正在得到扭转。
产能利用率的上升导致冶炼企业的运行成本不断上升。据统计,2015年1—3月,我国精炼铜生产规模为31.96亿—32.27亿元,同比增长11.06%。由于铜精矿供应紧张,矿山们拼命抢矿区,使得冶炼厂不得不向市场投入大量铜精矿,这也使得精炼铜产量同比增加了5%—10%。同时,冶炼厂普遍对铜的需求偏高,国内需求也明显增长,铜冶炼厂生产的吨铜利润一度超过1000元/吨,超过了前期高点。据测算,2015年国内精炼铜产量为21.4万吨,较2015年增长9.48%。
2017年3月下旬开始,由于欧洲地区冶炼厂暂停了精矿供应,导致国内精炼铜产量呈现持续下降态势,而国内产量同样下降。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,3月我国铜材产量为114.7万吨,较去年同期的106.6万吨下降4.6%。
由于废铜的稀缺,国外主要矿山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,从而导致国内精炼铜产量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得到恢复。根据测算,2017年1—3月,国内精炼铜总供应量为49万吨,较上年增长6.84%。由此可以看出,国内铜冶炼企业大部分都采取了进口废铜的生产,难以将一部分精铜供应直接进入市场。
下游消费明显好转
空调、汽车、电器等领域对铜的消耗主要集中在铜材制造和家电等行业。
共有 0 条评论